昨天蝦皮初研的研究框架 已經不知道是第幾版的研究框架
一路走來 基本面分析我也胡搞瞎搞了四年了
是可以來回顧一下我的研究框架發展 挺有趣的
.
第0版→東拚西湊的起點
代表作就是2018年6月 我的第一篇分析文
明顯的拼裝怪 看到很厲害的東西就放上去
現在的我一眼就知道 當時的我是參考哪本書或研報的內容了
現在回看 就是一篇垃圾 不能回收的那種
.
第1版→質化雛形出現
一個月後 我就更新了版本 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見解與想法
也就是邦特跟EPD時期 開始關注產業、護城河、管理階層與資本配置
這時期的我開始認識"商業模式"的概念 嘗試融入其中 但還很淺
這個版本用了一年 最久的一版
.
第2版→成長因子萌芽期
2019年中約在研究軍火公司時期 與第一版很類似 但我開始探討了
成長因子與預估未來的發展 代表我終於有了"估值"概念
並且探討成長必然會回到 商業模式與競爭優勢的研究
所以這時期的報告 這兩點也較為深刻一些 但財報的內容過多也過於制式
.
第3版→投資想法與供需探討
那時候聽了尼莫大的演講 認知到了"投資想法"這個概念
才領悟到底是為何而投資 所有的研究應該是從那個投資想法
為起點 向外發散 而不是制式報告 另外那時期 麥可波特的書籍我認真細看
所以更加注重產業的變遷與供需因子
.
第3.5版→事件投資報告
2020年春季 武漢肺炎爆發 我探討油價對於石油相關公司的影響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特定事件的研究 預期供需可能遭受的破壞與未來復甦的時程
以及後來對於美國百貨破產可能性預估 兩者都很有趣 對我來講是一次特殊的經驗
.
第4版→從歷史溯源(Story)看一家公司
2020年中 因為我的好朋友進入美好金融 跟我分享 老闆的理念是注重公司的本質
所以會研究整體產業歷史的變遷 (社交軟體→電話→電報 溝通的本質)
所以我就把這個概念試圖移植到我的報告中 Google、六角兩篇的研究報告
就是加入大量公司的發展史 但只是依樣畫葫蘆 沒有學到精髓
所以報告變得很臃腫 缺乏重點
.
第5版→用"問"問題組成報告 "為何要投資?"
2021年中的TME報告為代表 這篇報告我回歸研報的本質
供投資決策使用 以"問"問題組成報告 核心問題是"這家公司要不要投資"
針對這個問題在去衍生許多問題 並且一一去解釋
同時這也是我第一次去觀察市場共識 並且嘗試找出我與市場觀點的相異之處
不過這篇報告 看的還是很淺 並且使用許多華麗但我實際上不理解的詞彙
很多問題的本質都沒有碰觸到 報告沒有靈魂
因此TME這篇報告也被我最好的朋友評為"垃圾"
.
第6版→初見本質 看見變與不變
2021後半年 我在看中國政府 騰訊 阿里 這是我第一次分析政權對公司的影響 超級痛苦
這時期也是我最痛苦混亂的時期(專職投資開始) 壓力巨大 極度孤僻 暴飲暴食 日夜顛倒
但最終與自己達到和解 想說就算要放棄了 至少全力以赴 把阿里跟騰訊做一個收尾
於是我第一次花了如此漫長的時間 甚麼事都不做 6個月時間只看這兩家公司 不知道看了多少的資訊
研報(應該上百份吧) 十幾本書籍與訪談影片 似有似無 我似乎看到一些根源的東西
連結了整家公司 我第一次真正的理解了"本質"為何 一年半前聽到本質這個概念(感謝美好金融)
一年半後的我 終於看見了原來如此 真的是一條黑夜中的漫漫長路啊
.
第7版→以本質為核心的價值框架(現在)
看見本質不代表就可以實際應用 還好這時候運氣很好 我遇見了PETER跟慶哥
兩位投資界的前輩 針對這一塊給予我大量的指導 但我資質不好 依舊花了快半年的時間
做了很多的嘗試與探索 也對於很多理所當然的東西(價值 估值 好公司)
重新追根究底的思考 去除糟糠 只留精髓 也要求自己 一篇看見本質的報告
不需要20幾頁 應該要一頁足以 真正理解的事物 應該是你一句話就可以解釋
別人也可以馬上理解才對 經過了數個月的實驗與歸納
終於於上周 完成了50%的研究框架 另外50%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看更多的公司 更多的不同的人 方能完善 我不強求 因為終有一天
總會水到渠成的 只要我一直持續努力
.
所以回答了開頭的問題 是第7版了 四年內大改了7次
四年改變了很多事情 粉專也從10幾人成長到近1600人
認識了很多朋友 也來來去去了很多人 我一直都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
"本質"這玩意從"初遇"到"應用"就花了兩年時光
實在稱不上是一個聰明的人 但我很喜歡學習 喜歡新的觀念
熱衷在不斷推倒自己的心血作品 然後在原地創造一個更棒的作品
中間雖然有時候很寂寞 無助 痛苦 但我相信你只要持續做你喜愛的事情
終究會吸引到一群跟你志同道合的人 一同成長與前進 就像現在的我一樣幸運與幸福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