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三.阿里巴巴活得下去嗎?活得好嗎?
阿里的股價從300多元的高點跌落至120元
全世界都知道資本市場恐懼的主因:中國政府的敵意與行動
也是從馬雲於2020年10月公開批評中國金融之後 開啟長達一年半的監管風暴
至近尚未完全平息 而馬雲本人也快速退出公司與消失在公眾視線之中
而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也是這一波監管當中受創最大 影響最深的兩家公司
而我們在分析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探討三個關鍵議題
1.習近平政府最關心的是甚麼?
2.中國政府是如何看待互聯網產業的?
3.阿里巴巴對於政府來講是扮演怎樣的腳色? 能否被取代? 利弊為何?
探討完這三個問題之後 我們就能"猜出"中國政府現在與未來對於阿里態度
以及對於阿里各項業務的影響程度
最終就可以回答我們這篇的主題:阿里到底能不能投資呢?
那就開始吧~
一.中國政府的核心思想與行事邏輯
1.近年來監管事件總整理
整理圖表當中 大概一半以上都與阿里有關 真不虧是風暴的核心
除了被罰了很多錢以外 最關鍵的兩點是螞蟻金服的分拆與阿里雲被中國政府質疑
核心業務天貓、淘寶平台現階段都還是安好的
在關注阿里在監管風暴的現在與未來前景是否安好之前
我們必須先把理解本篇主角:中國政府的本質是甚麼?
2.中國政府關心的是甚麼?政權與社會的穩定是關鍵!
近十年的期間 中國經濟與政治都經歷許多重大的轉變
中國的統治階層與想法也面臨許多的變化 同時也有不變的原則始終存在
於是我們藉由這樣的角度來研究一下中國政府的行事邏輯
並且嘗試找出中國政府監管背後的可能想法
(1).盡一切可能的維持政權的穩固與持續是不變的真理
中國政體是專制極權統治的結構並且是一黨獨大 也就是中國共產黨統治
與民主政體最大的不同在於統治者被推翻的後果極為嚴重 輕則入獄抄家 重則喪命
雖然近30年處於較為和平的接班布局 但一有偏差仍可能處處受制於人 難保自由
所以統治者與支持派系都會盡一切可能保有權勢 壓制與調整其他勢力的實力
而在人民的統治上尋求就是一個概念→只能"穩"、絕不能"亂"
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背景與統治正當性是人民(共產黨員)提供 並非是傳統君權神授
讓中國統治者特別在意整體人民的共識並且害怕動亂 造成統治正當性的動搖
而敵對派系也常藉由煽動人民來爭奪統治地位 例如文化大革命
所以中國領導人會盡力保持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避免動亂來保證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
至於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福祉提升只是這個概念下的副產品而已
(2).第一個改變:習近平主席 近20年來權勢最集中的領導人但缺乏安全感與自卑
從習近平這8年來的執政與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青年過往
我整理習近平的幾個性格特徵:追求權勢、缺乏安全感、善於隱忍、極度自大與自卑、崇尚復古
這樣的性格與超乎眾人預期的聰明算計 讓習近平上任僅五年時間就幾乎剷平所有敵對派系
成為中國自鄧小平之後 第一位真正集大權於一身的領導者
但在大權掌握之後 這樣的性格也開始影響整個中國政界與產業發展
- 極度缺乏安全感 讓習近平對政權有威脅的忍受程度遠低於過往領導者 導致社會逐漸嚴加控管
- 因自卑的性格 對於提升權勢的方式為制度建立推崇 並且擴展到各層面的法條創建
- 崇尚復古 身受儒家思想與毛澤東思想的影響 試圖建立起一個傳統美德的意識形態來統治人民
習近平可能是近20年來影響與改變中國最多 也是自身矛盾與權勢慾望最為複雜的一位領導者
(3).第二個改變:統治正當性的替換 意識型態的興起
中國在1990年~2010年這20年的時期當中
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就象徵的一件交易
"用經濟與財富的快速發展 來換取共產黨持續統治人民的正當性"
在2010年前的確中國發生的巨大質變 經濟快速增長
但習近平上任之際 這個交易開始無力 GDP增長從保10%一路下滑至保6%
所以習政權必須找出下一個統治正當性的理由
而他們的答案就是意識形態的再塑造並且成品被稱為"中國夢"
利用長遠的目標 看似虛幻的達成條件來移轉人民對於經濟趨緩的注意力
並且挑動起愛國民族主義的思想 來讓人民繼續認同習政權的統治
順便將自己(習近平)定位為中國夢的核心領航手 將自己與中國夢綁定
加強自身的領導正當性 可謂高明的一步策略
只是凡事皆有利有弊 愛國主義的挑動容易導致國際間的注目
而中國如同當初的日本一樣 也不小心叫醒了沉睡的巨龍:美國
(4)第三個改變:美國陣營態度的改變 迫使中國進行產業轉型
美國過往的策略是藉由資本主義制度 促使中國民主化
但是習近平上任多年後 中國的民主發展持續倒退以及不斷挑釁美國的國際地位
讓美國正式轉變為敵對態度 2015年的國防白皮書就已經替換掉恐怖組織而將中國定為美國的第一威脅
2018年到至今發生的貿易戰、各項關鍵產品的封鎖、太平洋軍演等 都讓中國政府承受極大的壓力
而2020年疫情的爆發 更是讓中國在國際間的聲譽下墜至谷底
讓中國政府在產業發展上意識到必須靠自己自立自強
於是積極的嘗試各方面的轉型 消費成長動力目標是從鄉村振興與內需經濟
產業必須往高科技方向轉型 數字經濟必需輔佐消費、工業與政務的數位化與效率提升
中國政府將會動員一切資源來持續進行這些關鍵發展項目
如此才能應對美國陣營的持續威脅以及保有習政權的穩性
(5).總結習政府的核心思想與行事方針
習政府的核心思想→政權的持續 社會穩固發展是所有行動的根基
根據我上述的分析 我對於中國政府有兩個理論與四個發展的行事邏輯總結
兩個理論分別是"威脅論"與"意識形態論"
威脅論的核心思想是→致力消滅所有威脅政權的潛在因素
意識形態論的核心是→藉由操縱人民的意識來維持政權的穩定與正當性
而四個發展則是中國未來五年的關鍵發展項目:工業轉型、內需消費、數字經濟、鄉村振興
3.互聯網產業對政府來講是一把巨大的雙面刃 但必須存在
互聯網與相關產業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是
- 巨大潛在的能量是足以推翻政府是必須非常警惕的事物
- 也是推動意識形態與宣傳政權最佳利器
- 相關的互聯網應用可以讓中國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帶來莫大的幫助
總結以上的觀察與推論之後 對於中國政府與互聯網的未來 我總結3點我的想法
- 涉足到與政權穩固相關的互聯網應用必定遭到嚴格審視或是封殺
- 意識形態與價值觀與"中國夢"不相符的服務會持續遭到打壓與批判
- 政權穩固來自於社會經濟的穩定 中性的民營企業是政府的幫手將可以繼續發展
另外對於中共想要發展的相關產業 會受到特別的優待與幫助
一句話總結:中國政府不論從統治角度或是經濟角度來看
互聯網產業的持續發展才是對中國政府最有利可圖的劇本
4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危險分級→別碰社交 金融與媒體還有教育
根據以上的行事邏輯我也將互聯網相關產業做出了危險分級
- 危險區塊-、社交屬性產業、金融產業、媒體產業、青少年教育產業
- 管制區塊-內容產出產業、線上直播產業、遊戲產業、特殊族群線上服務
- 中立區塊-商業平台服務與相關附加服務 生產力軟體 純通信軟體
- 友善區塊-與四個發展有關的產業
危險區塊的定義為與政權的穩固有顯卓的相關性 很容易遭受政府的強力監管甚至限制
管制區塊為與政權穩定關係不大 但是對於中國政府想推行的傳統美德意識形態有一定程度的違背
這部分中國政府通常採取逐漸限縮的方式 來限制該行業發展
中立區塊偏向商業發展部分 原則上只要不太超格 政府將會放任自由發展
友善區塊則為與中國未來五年發展有直接關係的相關產業例如雲端、產業互聯網與人工智慧
二.阿里巴巴各項業務的負面衝擊預想
1.電商業務與新零售業務→
打壓此部分業務並不符合中國政府的利益 應可保全平安
這一塊是目前我覺得最安全的一塊區域
如同上述所講的互聯網產業危險分級
電商與零售業務屬於"純粹"的商業活動
不像是內容產出或是社交有意識形態的風險
同時也是促進中國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關鍵項目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20年電商產業的從業人員高達6千萬人
另也有報告估算過阿里生態系的整體從業人口超過7千萬人
將近是中國總勞動人口的8%比率 若貿然嘗試打死阿里這家公司
將會大幅的影響的將會是中國勞動市場 並且造成社會的動盪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中國目前因為龐大的國際壓力與美國對抗
需要積極的轉型成為一個內需消費市場 並且成長性來自於鄉村的人口與資源的商業變現
而這兩部分的發展 中國政府其實選擇不多 畸形的土地制度讓實體零售發展異常困難
最快速有效率的變現方式依舊是依仗電子商務產業的進駐與發展
而在這樣國家改革關鍵的節點上 來將一家佔據中國電商60%市佔率的公司打死
我認為完全不符合中國共產黨與政府的利益 甚至是自毀長城的舉動
唯一有可能發生的情境是共產黨的"黨內內亂"
但依照習近平這八年來的大清掃以及謹慎的個性 機率不高
除非習近平的健康出現嚴重問題 在缺乏明確繼任者的情況下
可以就會發生這樣大混亂局面 畢竟權力爭奪是第一要務
而對於社會的動盪與人民的安樂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甚至掀起社會的動亂反而是對於反對派的最大利器(例如文化大革命)
而那些受益於資本主義與外國派系支持的商業巨頭 就很容易成為第一個犧牲品
2.雲端業務→未來前景不明 需要持續追蹤觀察
目前雲端業務主要的事件被工信局發現漏洞並且暫停合作6個月
而美國政府也打算調查阿里雲對待外國數據是否有竊取行為
坦白講資訊量過少 也很難預測下一步會是甚麼
不過就中國政府的行事邏輯來講
雲端產業是中國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而且阿里大部分的軟硬體與人員都是公司自行長年培養與累積成果
強行分拆阿里雲對於中國雲端產業發產來講應該是利大於弊
另外中國政府已經可以完全掌握調用科技巨頭的數據內容
執意的分拆或打壓阿里雲的必要性實在不大
不過這部分的把握程度 坦白講就比電商零售部門低了一些
美國那裏基本上有了微信與抖音的前車之鑑
應該有一定的可能性會被封殺 不過現有份額不大
只是未來成長空間會縮水許多
3.螞蟻金服→未來退化為單純提供支付業務與輕度理財服務
這家公司完全處在暴風圈的正中心 許多的項目也傳出即將被分拆
基本上我的看法是這家公司的發展已經結束了
應該會退化成像是騰訊的金融服務一樣
主體為支付業務支撐電商平台的活動
再搭配一點輕度的理財服務 僅此而已
至於螞蟻金服的上市這檔事情 就當作是未曾發生過吧
4.阿里的投資資產&生態系→與電商零售高度相關 受影響可能性較低
阿里巴巴的生態系與騰訊生態系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
那就是阿里巴巴的生態系幾乎是為了電商零售的服務而存在的
如果騰訊的生態系像是一張蜘蛛網向四面八方展開 每個區域都可以捕食(獲利)
那阿里的生態系更像是一個不斷向上延伸的漏斗 但最終出口都是電商零售
唯一與電商零售相關性較低的是視聽娛樂這一塊業務 也是阿里目前在逐漸出清的項目
所以整體來講 阿里的生態系是電商零售的延伸部位 邏輯上應該與電商零售一樣
中國政府出手干預的可能性與輕重都會比較低比較克制
5.動搖阿里巴巴等同動搖外資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
整體看來可以發現阿里巴巴若從各業務的角度來看
大多數的業務保持在阿里巴巴體系之下發展
其實可以帶給中國政府更大的益處
尤其是未來五年的內需消費 鄉村振興 數字經濟等方向
阿里巴巴都是高度相關的龍頭產業
而且用威脅政權的角度來講 其實阿里巴巴的業務屬性都很安全
甚至來意識形態相關的內容產業都占比很小
最後還有一點會影響到中國政府對於阿里巴巴出手的動機
那就是全世界資金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影響
之前教育產業與螞蟻金服的事件 已經重創外國投資人的信心尚未恢復
若是更加激進打壓甚至打死阿里巴巴 這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龍頭
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未來數年內都沒有資本敢在投資中國公司了
在中美對抗的高度壓力之下 這也是中國政府絕對不想要再面臨的新難題了
三.總結:我如何思考投資阿里巴巴這家公司
1.我對投資阿里巴巴的看法總結→阿里會活下來並且活的還行
一句話總結就是→中國政府讓阿里巴巴繼續存續是利大於弊的事情
不論是從社會穩定、轉型政策需求或是外國資本投資信心來看都是如此
而已阿里巴巴的電商零售業務與習近平的政權穩固的關聯不大
也沒有意識形態的問題 整體而言單論業務而言 騰訊的風險遠高於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曾經最具威脅性的兩件人事→馬雲與螞蟻金服(金流)都已經被迅速處理掉了
現今較為敏感的數據業務阿里雲也遭受暫時性的警告
但其餘的電商零售 中國政府就是以罰款為主
從其中也可以一窺中國政府對於阿里巴巴的態度應該還是警告大於實際行動
換句話說 我認為現今的阿里因為大眾對於中國政府的過份恐懼造成股價大幅的被低估
2.投資可能面臨的巨大風險→對於中國政府分析出錯 習近平不穩
阿里會存活下來的兩大關鍵點是
1.我對於中國政府的核心訴求與行事邏輯判斷是正確的
2.習近平的政權跟我預期的一樣穩定且持續(健康是一項無法得到資訊的情報)
所以這項投資最大的風險就是
1.我對中國政府的分析判斷錯了
2.習近平出事了 黨內嚴重內亂
坦白講出錯的機率還真的有點高 因為中國政府與共產黨是一個高度封閉的機構
我所有擁有的資訊與情報 幾乎都是來自於第二手資料(美國官員訪談 學者研究資訊 維基解密)
而且越是近期的資訊就越稀少與模糊 同時分析的主要方式來自於歸納法
歸納法的關鍵在於對於資訊的正確性要求非常高 因此總結來說
這項投資的確有著潛在的巨大風險 中國政府的資訊量太少造成難以預測下一步發展
也解釋為何中概股可以持續低迷了長達半年的時間 因為不確定性實在太高
並且若是負面的發展 那對於投資的影響會是十分的巨大(想想新東方)
3.市場的疑慮如何消除、何時會消除(催化劑)?
主要的關鍵點還是中國政府必須要有一個清楚的表態:監管已經結束了
目前我本身關注在兩個時間點
(1).2022年2月過完年後
主要依據來自於中國官方的消息 於去年七月底
宣布開始長達半年的整治監管行為 而半年後就是今年的2月左右
有可能中國政府會在春節之後 對於互聯網的監管做出一份成績單與總結
來象徵這半年的監管行為看一段落
(2).2022年秋季20大後
第二個時間點就是中國第20次人民代表大會(20大)
若是習近平跟外界預期的一樣穩固 那就會在此次大會中第三次連任(登基)
預期在權位穩固之後 就會開始放鬆許多的管制與要求(大赦天下?)
所以這也是另一個可能會表態監管結束的時機點
這是目前我認為比較可能出現股價催化劑的兩個時機點
不過阿里巴巴與所有的中概股這樣的抄底投資行為
還是依然充滿的巨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不然股價也不會持續低迷快要一年半
若是以風險報酬比來講 近期的美股成長股的崩跌
也讓很多好公司有了進場的可能機會 說不定風報比
還勝過目前的中概股 也是另一個可以嘗試的思路
那對於阿里巴巴的投資研究探索就先到此告一個段落了
最後如果有任何指教批評或是糾錯的話
都歡迎在我的粉專初提出建議或是回饋喔 感恩~~
FB專頁: https://goo.gl/jSJJAt
附註警語:本人毫無投資理財與政治等相關科系或是工作背景
一切知識與資訊來自於自我學習與網路搜尋
以上資料不保證其正確性 只是單純免費的資訊分享
絕不代表任何的投資建議或是推薦 請保持自我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