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底9-激盪30年(上)1978~1992
姓社還姓資,從廠長到企業家
.
身為重倉中國的投資人
理解一下中國的商業史是必須的功課
但實際上想要找到這類的書籍並不簡單
要在中共的統治之下
寫歷史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還是有被我找到了幾本
激盪30年就是撰寫中國從1978改革開放
到2008年這30年的演變史
不過作者是吳曉波先生
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記者兼作家
寫過許多本著作
像是騰訊傳、大敗局等經典作品
不過這位作者有個我不太喜歡的點
就是太主觀了 雖然喜歡寫歷史
但是常常是先畫靶在射箭的寫法
基本上他在自序當中也講得很清楚了
他不會遵照傳統的寫法而是挑選出
"他覺得"可以代表這激盪30年的故事來串連成書
總之抱怨也沒用
改革開放這段時期的商業史的著作實在太少了
有幾本能看就是一種福氣了
而且從上集的整體觀感來講
也就是1978~1992的這段故事
我覺得這本書其實寫得蠻好的
這種歷史型的書籍 很難做明確分段的分享
就請容我用幾段話來分享我從書中看到了甚麼?
.
.
※背景
1978年鄧小平決定要改革開放
從過往10年文革大浩劫中走出來
當時要面臨大量的問題
760萬青年從鄉下返回城市造成嚴重就業問題
國有企業的大量無效率運營與大量沉員
荒廢十年高考 45歲以下幾乎沒有受過高等教育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改革開放開始了
※姓社還是姓資
改革初期,人們還非常地不習慣
對於資本主義的敵視與批鬥習性仍在
讓一些小生意人也做得膽戰心驚
甚至還有舊法說雇員工超過8位就是資本家
應該被逮捕下獄
而中國政府的做法是不表態的默許
(並且在數年後才真正立法公告)
慢慢的人民發現到姓社與姓資並不重要
有錢最重要 中國的民營企業才逐漸發展起來
※初代企業家叫做廠長
在當時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國有的
改革開放的一大重點也是要提振國有企業
於是當時有些廠長開始追求效率與科學化管理
讓整體產量大幅飆升
也獲得國家的認可與樹立榜樣
雖然最終大部分依舊不敵市場規律與民營企業的競爭
但這些變革的廠長依舊是當之無愧的初代企業家
※國有與民營交界的灰色地帶 創造巨頭也埋下禍根
當時有許多的公司創建於模糊地帶
是村莊共有的公司或是依附在當地政府之下
或是特殊國家機構(中研院)的資源共享
畢竟在當時若選擇是成立一家
純粹的民營公司是很沒有優勢的
大多都是混雜其中的看似國營實為民營的企業
並且也依托裙帶關係或其資源而成為一方或全國巨頭
像是健力寶、聯想、海爾
但也在多年之後想要擺脫其國有身分才費盡心思
甚至過不去,最終散盡家產 鋃鐺入獄比比皆是
※姓社與姓資不重要,穩定發展才是硬道理
80年代的中國度過了許多的風雨與混亂
同樣爆發如同鬱金香翻版的瘋狂炒作
以及各種高收益的龐式騙局跟會
嚴重地通貨膨脹以及作者不敢寫的64事件
終歸還是跌跌撞撞的走了十多年的開放路線
最終再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
為中國未來30年做出計畫
也為姓社與姓資這個煩擾中國人20多年
的問題做出了解答→不重要!
穩定發展、共同富裕才是硬道理
.
.
感想→沒有先行者嘗試與無盡的混亂積累,何來奇蹟?
激盪30年的上集並沒有枉費他的書名
確確實實的激昂盪起,一浪後浪推前浪
那是一個我們民主的這一代完全不能想像的世界
是社會主義與左派窮盡一切後
卻又急轉彎到資本主義的的15年
混亂、原始、機遇、狂想
姓社與姓資在這15年當中
如影隨形地問著每一位中國人
雖然90年代後應該大多數人都已經有了答案
但最終還是由鄧公直白的講了出來
也為了下一個15年的經濟奇蹟
做了最好的積累與鋪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