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Z NZF是兩檔我所選擇與購買的市政債基金標的
相關簡介可以參考蔡賢龍醫生的網誌有詳盡的介紹
NMZ與NZF的關鍵差別在於
NMZ的投資等級債券比例只有55.5% 被分類在高收益市政長期債類型
NZF的投資等級債券比例是接近70%左右 屬於市政長期債類型
所以NMZ的信用風險與報酬基本上都會比NZF高
那其他的一些基本的市政債CEF或是NMZ的相關資訊
我就不再贅敘了 畢竟這篇不是簡介文 而是財報分析文
購買市政債基金的最大原因在於FT不會扣稅 實發實拿
且許多的標的殖利率都有5~6%的水準 非常的吸引人
目前市政債 占我的總資產約10%上下
資產配置上的債券選項之一(另一個是BNDW)
通常市政債與股市的相關係數是低相關或是負相關
期望在股市大跌時能減少一點損失
不過在2008~9金融海嘯時
幫助沒有很大就對了 (與股市的相關性高達0.5275)
並不昰買甚麼債券都可以跟股市"長期"零相關或是負相關的
首先我先使用以下的篩選條件縮減投資標的
P.S ROC 是退還本金 就是配息配你的本金給你
UNII是未分配盈餘、如果是負的代表已經超發了
主要的邏輯就是選擇在15年來各個時間區間中都可以大於
整體(全部的市政債基金)平均報酬率的基金
並在殖利率與市值做了一些基本的條件選擇
最終選擇出了NMZ NZF(還有其他3檔)不過我就買熟悉的了)
坦白講NMZ與NZF我在2017/10就買進了一部分了
在甚麼都不懂也沒有研究就亂買一通
還很強大的買在1年內的最高點
然後17年底18年初就莫名其妙的遭遇到了大跌
同時價格跌就算了 配息的金額還慢慢的調降
讓我決定好好研究看一下NMZ與NZF的財務報表
了解其中的玄機
(所以沒有研究的東西真得不要亂買 怎麼虧錢都不知道~~)
NZF市政債基金的財務報表整理
NZF基金這六年來的財報整理,主要內容是損益表
必須要提到的是2016/4 NZF重組合併了其他三個市政債 股本大幅增加
(p.s.以上的數據除了淨值與股本之外 都已經化為了每股為單位了 每股營收 每股淨利等等...)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 我們就把這檔基金想成一家公司會比較好理解
(但也許不能這樣做,如果有誤請大神指正)
總投資收入(TII)=營收
總費用(TE)=總成本
利息費用(TEI)=成本中的利息費用
投資利潤(NI)=營利
實現資本利得(NRG)=業外收益
實現淨利(NI9NRG)=淨利
未實現資本利得(NURG)=備供出售資產(變化於股東權益上)
未分配盈餘(UNII)=保留盈餘
嗯 這樣就回到公司分析的老路上了 真讓人備感親切
我們要關注分析的有四點 都是五年以上的長期數據觀察
一.投資(營)收入 投資(營)利潤 淨利的長期變化
二.利潤比率與成本的費用開銷變化
三.投資報酬率
四.配息的健康程度
然後就是決策的時候了
五.估值的判斷
六.策略與總結了
那就開始吧~~
一:投資(營)收入 投資(營)利潤 淨利的長期變化
主要的亮點是2016年的大幅下滑 2017又大幅回升
但是對比類似類型的市政債卻沒有這樣的戲劇性
原因可能是2016年4月 三個市政債被併購成NZF的一部分
股本從3631萬一口氣變成了1.42億 膨脹了4倍 成為市政債CEF的第四大基金
但是收入卻只增加了2.8倍 收入在當年度跟不上股本的膨脹造成了每股收益的下降
好在在2017年就回升了還創新高
長期來講投資收入都蠻穩定的
二.利潤比率與成本的費用開銷變化
我們再來看看投資利潤比與淨利比
淨利比因為會加上實現投資損益(賣掉債券的意思)所以會忽高忽低是正常的
可以看到投資利潤比也是在2016年開始往下掉 從2015的高點78%~2017年的72.6%
為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費用的比率
TE=總費用比率
TEB=基本費用比率
TEI=利息費用比率
恩可以清楚的了解
投資利潤的下降在於費用成本的上升
基本費用可能因為當年合併的關係從15%上升到18%
然後在2017微幅的下滑
而利息費用也從2015年的6.77上升到了9.77%
即將升破10%
而且因為2017年投資收入增加的關係
所以利息費用所占的比重會下降
如果單看數字的話
2016的利息費用是890萬
2017的利息費用是1651萬
絕對數字是將近一倍的漲幅
為什麼呢利息費用會爆增呢
因為槓桿與升息
市政債的CEF為了增加收益率 會使用槓桿 也就是借錢投資
那借錢的利息怎麼算 市政債通常是使用浮動利率債券來借款
(詳細解釋請見綠角大的解釋)
我用最粗略的舉例就是 假設一檔債券利息設定是參考"基準利率+3.5%"
那如果基準利率變高 例如說從1%變3% 利息費用就會從4.5%變成6.5%
而目前聯準會就在進行升息中
所以根據聯準會的目標是回復成2.75~3%的正常利率水準
所有有使用槓桿(浮動利率債券借款)的市政債CEF
利息費用可以預期在1~3年內還會持續的上升
並且侵蝕獲利 最後減少配息是可以預料的
而同時升息也會影響債券價格
假如定存有1% 你承擔一點風險會去買100塊的債券 配息5塊(5%) 你覺得很合理
但如果定存升到5%的話 你不需承擔風險就可以拿到5塊 那5%的債券誰要買啊
那債券價格就一定會下跌到可能殖利率9%的時候才會有人買(此時的債券價格是55.56)
所以市政債券幾乎無一倖免的債券價格都大跌 最終究會呈現在市政債基金的未實現損益上面
2017的NZF 未實現損益是4300萬美元 那年的投資收入1.7億而已 占了1/4比重
所以升息是債市的熊市一點也不過啊
p.s.當然影響債券價格的還有很多的因素(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 升息風險 稅務政策風險等等)
在2017年底美國國會預計要修法 減少市政債券持有人的免稅額
結果債券價格就下跌就是一種稅務政策風險
不過最後修法結果免稅額的修改幅度程度不大 債券的價格就回升了一些
三:投資報酬率
實現資產報酬率=投資利潤+實現損益/總資產(年初末平均)
總資產報酬率=投資利潤+實現與未實現損益/總資產(年初末平均)
我個人是這樣認定的
如果你打算長期投資不賣出
就看實現資產報酬率
因為這個指標會忽略未實現損益
相對的如果是打算近期內賣出
就必須看把未實現損益也涵蓋進去的總資產報酬率
而NZF的實現資產報酬率在2015 2016衰退
但是在2017年在利息費用高漲的情況下
還逆勢回升到6%的水準 實在難得 希望能繼續維持這樣的水準
P.S.順便附帶上吳盛富老師對於市政債在升息循環下表現的文章
四:配息健康程度
最後是我最關心的配息健康程度
配息怎樣算是健康呢
就是賺的錢要大於配發出去的利息囉
如下表
配息去除以實現淨利比(投資利潤+實現損益)
會忽略未實現淨利比是因為
並未造成實質上的利潤或是損失(只要你不賣出的話)
配息率>100%代表當年度超配
超配就會用到未分配盈餘UNII
如果連未分配盈餘也為負數的時候
就會減少配息了(但還是以基金管理人的想法為主啦)
所以原則上會希望
1.長期配息率小於100%的
2.未分配盈餘則是至少是正數
而NZF近4年的配息率都小於100%
同時未分配盈餘也始終為正數 但是越來越少有點讓人擔心
但目前來講還是很健康的配息狀況
五:折溢價判斷
一般人用配息金額去計算殖利率的倒數 來判斷價位
(舉例來說配息1.5塊 若你要求7%的報酬率 你的購買價格就是21.43)
但是我更偏好用3 month Avg. Earnings也就是"3月平均每股盈餘"年化後來取代配息
因為這個是基金實際賺到收益 而且每季都會發布更新
再者我會去考量到相對折價的價位
封閉型基金的淨值跟價格是不一樣的
淨值>價格就是絕對折價 反之絕對溢價
但是有些基金長期平均都是折價狀態
舉例來說 有一檔基金5年長期折價-5%
那你在-5%的時候買其實是沒有賺的 只有在-10%買的時候
你才有真正打折5% 賺到的小便宜
這就稱為相對折溢價
在這方面NZF 資訊如下 這資料整理時 NMZ淨值15.68 股價為14.36
目前的盈餘殖利率是5.44% 本益比約18.38
3年平均相對折溢價是-0.61%
5年平均相對折溢價是正1%
只能說是個普普通通的價位
六:策略與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
關於這檔基金我的投資策略是
五年以上長期持有 因為資產配置理由
所以原則上不會賣出
除非我缺現金或是基金收益狀況嚴重惡化
同樣的不超過總資產5%
若不滿5% 會尋求較低的價格再買進平衡
市政債類型總計不會超過10%
畢竟我的主力配置還是股票
停損方面 主要的顧慮在於利息的支出上升過快
淨利被大幅度侵蝕時 或是投資收入長期衰退
股本一直大幅的膨脹 更換經理人等等警訊
就必須追蹤分析並且視情況停損賣出
最後還是附註
本人毫無投資理財等相關科系或是工作背景
一切知識與資訊來自於自我學習與網路搜尋
以上資料不保證其正確性 只是單純的資訊分享
絕不代表任何的投資建議或是推薦 請保持自我判斷力